长篇小说历史小说《蔡文姬》由墩煌文艺范儿出版社出版。此书分成两个,第一部《弱女琴声》,第二部《家国碎梦》,两个书和合完成了蔡文姬传奇一生的书写。第一部《弱女琴声》描绘了汉末汉室国势中衰,戎装在郊,战乱频仍,蔡家虽是权势,与权力中心贴近,可是朝里风起云涌跌起,佞臣众宠,豪家擅命,官臣士人无以为继、人心惶惶,有着满怀经世热情的蔡邕(蔡文姬鼻祖),因一时不小心,卷进政治斗争的旋涡,全家人贬谪至朔方。年幼的蔡琰(蔡文姬)随受父髡钳朔方、逃亡吴会,时遇赦免,重返中原地区,父被拔擢,再入仕途,他也嫁进名门望族,身有一定的托。但是,看起来圆满的宁静被羌胡兵的一场劫掠一瞬间粉碎:蔡琰被抢掠当奴,下落不明;妈妈尹氏救女不了,悲不自胜,恼羞成怒跳井;爸爸蔡邕因对公孙瓒怀着恻隐之心的一声叹息,惹火上身,冤死。被抢掠的文姬,经陈留,过北京长安,逾萧关,去武威,最后没进匈奴人,一路含辱忍垢、辛酸泪相和。危急存亡,身郧名辱,一瞬,蔡琰从名儒以后沦落丫鬟,从前的赫赫的崇敬,倏忽为飘舞蓬蒿;从前的莹莹荣华富贵,转眼似霭霭云雾;从前的累累名利,转瞬间成热呼呼灰尘;从前的莽莽苍苍热闹,转瞬剩哀哀古筝。第二部《家国碎梦》讲的是文姬没进匈奴人后,以琴抒情,中西部帅匈奴人主右谷蠡王闻琴辨人,要求其为王廷塾师,为匈奴人贵族子弟专家教授中国汉字。通过痛苦地思想斗争,文姬确定学会放下“国恨家仇”,专家教授游牧民族中国文化,并试着用大草原独有的绿色植物造出来打印纸张,为中西部匈奴人的稳步发展打下基础。羌人、鲜卑人、游牧民族与汉族人角逐盐池,右谷蠡王被俘虏,文姬亲自挂帅,劝服汉将高干文,汉匈协同,抢回盐池,并解救右谷蠡王,其没进匈奴人一事也会跟着传到汉代。宰相三国曹操因与文姬爸爸情分甚笃,不惜重金,想方设法赎出文姬。文姬辞夫别子,回到中原地区,再婚董祀,并且在蓝台代父续修汉志。老公董祀违法犯罪,文姬赤脚奔丞相府,劝服三国曹操勉其死刑。曹操去世,文姬负琴隐居,与竹林七贤临风拂琴、对月度曲,倚栏作诗、倚楼闲吟,尽我浮名。小说集第一部虽然以“弱女”打下文姬人生悲剧的主旋律:为人正直女,命不由人;为人妻,爱不衷心;为人母,身不由已;为人妻,情不由自主心;为人正直吏,境不由自主才。可是,琴声做为本书的灵魂所在,即是文姬苦悲人生中的精神支柱——徙边中途,以琴排忧解难;安身安阳市,以琴消愁;逃亡楚越,以琴抚悲;再回故里,以琴寄怀;远嫁他乡河东区,以琴遣兴;被俘虏陈留,以琴化险;落魄北京长安,以琴勉励;停留萧关,以琴治伤;疲惫武威,以琴释恨;没进匈奴人,以琴明智。琴声,也是文姬悲且不堕的人生回荡——随父徙边,当厄而矢志不渝志;躲灾楚越,处穷且不怨戾;初嫁夫死,吞悲且不自废;守寡被掳,被辱且不寻短见;冻馁萧关,陷困而不惧死;没进匈奴人,失身而不丧节;再回中原地区,复宠且不矜世;蓝台修史,逢嫉而不失正;三婚情殇,怀伤且不颓堕;垂暮之年蹭蹬,失势且不愚迷。第二部一改第一部沉郁的叙事风格,摆脱女士文艺创作的桎梏,不会再着眼于凝望文姬本身细微的委屈和创口,反而是将她放到家国情怀的大主旋律、中华民族命运攸关的大事件中,使之舍弃个人“自我”,在民族气节前淬砺“大我”——学会放下家仇己恨,细心专家教授匈奴人贵族子弟学习培训中国文化,依据大草原植物特性生产制造打印纸张,兵败后救下老弱病残者,运用特殊政治身份积极主动修睦汉匈关联等,这种措施看似是文姬回中原地区的陷入绝境后自我拯救,实则是她撒播中华文化、报国情怀具体的真实写照。这类不区分中华民族,心系百姓,重民、贵民、安民、恤民、为民的民本思想,即便在这个时代,依然具备深刻的实际意义。而文姬为免恶汉匈两族关系恶化,忍痛割爱辞子,回到中原地区,代父修志,这类为仁义牺牲个人利益尽心尽意担当的精神实质,不仅仅是文姬本身家国情怀和责任感的生动反映,也是对她“被辱绝域”有“丧节事败”最有力的还击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小怪兽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onetao.xyz/10971.html